9月11、12日,仁丰里又火了:央视《24小时》《午夜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对仁丰里“拜月仪式庆中秋”活动进行了报道。算上今年端午、七夕,再到中秋,今年以来,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频频上央视。许多观众

  • 时间:2025-04-18 06:53:08|
  • 来源:24直播网
时隔四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士斌再次自驾携全家来扬州。三天时光,他用“回味无穷”总结行程:“我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一座名人故居,步行半小时左右,周围的纪念馆、名人旧居、文化广场有二三十处。文化,是对心灵的滋润,终于明白,为什么古往今来文人名士对‘古扬州、今广陵’趋之若鹜。” “广陵承载着扬州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是‘最扬州’的元素集聚地。尤其是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更是广陵的根脉所系、灵魂所在。”区委书记张伟说,我们提出打造“古今辉映示范区”,就是要站在历史传承、文脉赓续的高度,深入落实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加快文化资源转化、突出文化品牌塑造、推动文化事业兴盛,真正让古风、今韵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让古城广陵绽放“是扬州、最中国、很世界”的新时代光辉。 让运河明珠生辉 争当中国古城保护的“三好生” 8月11日,扬州“运河十二景”发布,明清古城作为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十二景之一。 这是广陵积极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落实《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争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排头兵”的最新成果。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广陵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耕细作明清古城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5.09平方公里的扬州明清古城,是因运而生的历史遗存,是古今辉映的生动样本。保护与传承、活化与更新是未来明清古城的发展主基调。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是推进古城保护与复兴的根本理念。”广陵古城保护管委会相关人员介绍,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保持了大运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我们的历史使命,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让它绽放出更璀璨的时代意义,做中国古城保护的‘三好生’、‘优等生’。” 近年来,广陵区始终以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脉的态度,在明清古城开展一系列沿线背街小巷的打造和遗存房屋的整合利用,引入非遗体验、文创、沉浸式演艺来丰富文物资源的活态展示,沟通街区所有文物资源,形成古城“三横六纵”棋盘壮大旅游街区格局,为展陈扬州文化提供足够空间。 “对于古城保护和复兴而言,历史空间的合理利用,要在产业转型上动脑筋,给历史空间一个更好的产业定位。”该人员表示,未来,明清古城将整合古城内零散资源,打造优势文化产品,实现“古城原创”向品牌化、精致化、国际化转变。 让文博城注入“文化+” 擦亮隐性资源,新业态留根留人 因历史遗迹丰厚、文博场所众多,古城广陵,也被人视为文博城。 四个多月前,皮市街举办了“唤·醒”为主题的“咖啡文化节”。从街角到巷边,皮市街随处可见时尚潮流的文化符号,成为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点。端午节时,汶河街道举办了仁丰里“鱼里千年 ‘粽’会遇见”民俗文化节,扬州剪纸、雕版印刷、扬州评话、扬州杖头木偶戏,这些非遗文化也让这条古街火了一把。 如何加快推动古城保护复兴的步伐,打造古今辉映的示范区?皮市街“小舍客栈”负责人刘胡玲认为,古城要有机嵌入“文化+”“文创+”“美食+”等创新元素,招引国内外一线品牌主力店、知名餐饮店、精品民宿店及民宿集团总部入驻,大力培育古城夜经济、首店经济和运河经济等,不断放大“绿扬市集”“嗨皮市集”“后备箱市集”等特色市集品牌,打造文旅新IP,推动文旅融合发挥更大效应。 “仁丰里受到了更多文化、建筑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背包客也愿意停留在此,找寻古城的故事。”汶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桂金说,仁丰里注入“文化+”元素,改变原有形态,推出新的业态,留住了文化的根,留住了人。 皮市街、仁丰里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消费需求,注重审美偏好,始终与他们求新求变求异求快的思维同频共振,才能让古城生机勃勃。”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广春说。 随着一处处文博场馆建成开放,类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充足的展示空间。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一个个非遗项目在展演中唤醒了市民的城市记忆,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将优秀的地方文化符号永刻心中。 让古城千灯明亮 “示范区”建设首要让群众有获得感 24小时城市书房,是广陵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生动案例。截至目前,被市民誉为城市“文化灯塔”的24小时城市书房,在广陵区已达十余家,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在每个24小时城市书房最醒目的位置都有这样一句标语——城市书房永远明亮,我们的城市就充满希望。 遍布城乡的24小时城市书房仿佛一座座“文化灯塔”,照亮了城市的未来,也成为了广陵的“精神文化高地”。 “‘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广陵素有读书传家、读书有福的传统。2015年9月,扬州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在广陵新城红帆驿站建成开放,随即成为青年白领青睐的‘第三生活空间’。”广陵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顺应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7年来,广陵区拿出最繁华、最漂亮、人员密度最大的地方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将阅读空间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 24小时城市书房,是广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为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市民广场、科技馆、图书馆,根据各自功能,每月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近日,“文化振兴乡村行”活动启动,近160道文化大餐走进乡村;各类清曲、木偶、扬剧、戏曲之友协会,常年活跃在城乡;“周末小剧场”、街区民俗文化路演等系列活动,让市民周周享文化体验、月月有精神食粮。 这一项项的文化惠民工程,不仅是广陵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载体,也成为市民热爱生活、城市安定和谐的形象窗口。 “文化有载体、有平台、有广泛受众,公共文化服务成体系、成气候,助力古城广陵加快文化资源转化、文化品牌塑造、文化事业兴盛。”广陵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广陵便捷、高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渐成体系,给市民带来强烈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把“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实模样直观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作者:嵇长青

9月11、12日,仁丰里又火了:央视《24小时》《午夜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对仁丰里“拜月仪式庆中秋”活动进行了报道。算上今年端午、七夕,再到中秋,今年以来,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频频上央视。许多观众对这个千年小巷深藏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传统魅力,大呼“被惊艳到了”。

9月11、12日,仁丰里又火了:央视《24小时》《午夜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对仁丰里“拜月仪式庆中秋”活动进行了报道。算上今年端午、七夕,再到中秋,今年以来,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频频上央视。许多观众对这个千年小巷深藏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传统魅力,大呼“被惊艳到了”。

相关标签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