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梳楼
当南京奥体中心被六万名热情的球迷挤满,四十度的高温下他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这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一场全民狂欢。场外,数以十万计未能购得门票的粉丝,则聚集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第二球场”,他们吃着小龙虾、喝着冰镇啤酒,与场内观众同步观赛。
这场南京与苏州之间的省会德比,不仅创下了苏超开办以来的最高现场观赛纪录,也刷新了中国业余足球赛的观众纪录,将中超远远甩在身后。国际足联对此也是密切关注,他们或许在暗自焦急: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热爱足球的球迷,为何中国队却难以进入世界杯?
随着2030年世界杯的临近,国际足联打算扩大参赛队伍至64支,亚洲赛区的名额也将增加到12个。他们期望通过扩大赛事规模来吸引更多球队和中国队的参与,以进一步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苏超联赛的火爆,最初源于其草根性质,让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意调侃。而一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让苏超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短视频平台上,#苏超、#苏超联赛等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200亿次,家喻户晓。
苏超联赛不仅成为江苏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各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长。赛事带火了各城市的文旅产业,也刺激了相关产业的消费。比如常州主场对南京的比赛,就带动了恐龙园的客流量和周边商家的销售。江苏全省的团购订单消费和酒旅订单消费都显著增长。
而赛事的火热也刺激了赞助商们的神经,官方赞助席位价格水涨船高,各品牌商家争相赞助。而广大球迷除了享受比赛的乐趣外,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各家商家推出的一系列观赛搭档产品,如盐水鸭、小龙虾等地域美食,成为最受欢迎的观赛食品。
江苏十三市在这场赛事中各展所长,均衡的区域发展让每个城市都有自信自强的心态,也为赛事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当盐城球迷的煎饼摊因卖出“足球造型煎饼”而走红,镇江夜市小龙虾销量翻了几番,我们不难看出这场赛事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会因为苏超增加体育、文化和旅游等各方面的消费。这些数据说明,苏超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更是一种新消费主义的体现。
总之,苏超的成功不仅带动了江苏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给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赛事经济”模式。通过低票价、高参与度的模式激发城市荣誉感与集体认同,苏超成功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足球与地方文化、经济实现了完美结合。而这正是苏超的魅力所在,也是其难以被模仿的地方。
中超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