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舆论氛围始终伴随着显著的起伏和波动,就像伊万科维奇的风评一样多变。在十八强赛中,当克罗地亚教练遭遇三连败的开局时,他被冠以“老骗子”的称号;然而,在随后的比赛中,他带领球队连续战胜印尼和巴林,立刻被众人捧为“老神仙”。然而,当再次遭遇连败,诸如“老混子”、“老糊涂”等负面评价又接踵而至,甚至“伊万何时下课”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0比2不敌澳大利亚队的比赛结果,虽然不是致命的错误,但无疑给中国队的出线前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国足要想跻身小组前四晋级附加赛,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全力以赴。在这样的情况下,讨论换帅似乎显得有些可笑。因为换帅只是给新教练带来了伊万科维奇上任时所面临的同样难题——没有足够的时间与队员建立默契。
尽管这场比赛的失利让中国队失去了直通2026年世界杯的机会,但这本就不应是国足的目标。以其实力而言,直通世界杯无异于天方夜谭。回顾九个月前,中国队能够跻身十八强赛还是依靠了新加坡守门员的不俗表现。在分组抽签揭晓时,乐观派的期待也只是希望跻身小组第四,参加附加赛而已。而从何时开始,不少球迷开始期待直通世界杯了呢?或许是连续战胜印尼、巴林等队伍后产生的非分之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两场比赛的胜利同样充满了运气成分,并不完全代表实力。
中国足球或许正在努力向上攀爬,但仍然处于低谷之中。单纯地归化球员如塞尔吉尼奥或拥有像王钰栋这样的年轻新星,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的问题:国足在个别比赛中能打出一些精彩片段,如两次对阵沙特队时的上半时以及这次对阵澳大利亚队的下半时等。但足球比赛是全场的上下半时,仅仅打好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无法在高强度比赛中保持稳定性,这正是整体实力不足的体现。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足球舆论常常被过度解读和极端化。将焦点集中在个别球员或教练的失误上,并不能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我们仍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年轻球员需要更多高水平比赛的锤炼。中生代球员在联赛中的出场时间有限,而俱乐部的核心角色大多由外援担任。即使现在的外援数量众多,但质量却远不如过去的金元时代。
因此,我们应该放低期待,才不会感到失望;放弃幻想,才能有勇气面对现实并努力拼搏。无论最后两轮十八强赛的成绩如何,战斗到底始终是中国队唯一的目标。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这是我们对中国足球的期待和祝愿。
中超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