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九卦姐
来源 | 九卦金融圈
“苏超”风靡江苏,足球场上的城市文化“相爱相杀”。南京的张明,一位平时不看足球的市民,却因一次特殊的足球赛事挤进了五台山体育场的座位。这场赛事的背后,是江苏十三座城市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共同点燃了“苏超”这一出城市业余联赛大戏。
以“真诚”为媒介,传统体育赛事的传播逻辑在“苏超”中得到了重构。非职业球员为主的赛事设计,打破了精英化的壁垒,强化了地域情感联结。参赛的516名球员中大部分为普通人,这样的联赛不仅是一场球赛,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实验。
“苏超”的成功,得益于其将地域文化元素深度植入赛事基因。赛事策划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江苏人自嘲的“散装江苏”心理,为各城市提供了一个公开宣泄“暗自较劲”的出口。一城一队、一城一主场的架构,让每个城市既是参赛者也是东道主。这种独特的架构吸引了大量市民自发参与,形成了千万人自发参与的“内容涌现”。
在“苏超”的赛场上,观众不再是仰望巨星的旁观者,而是支持邻居的参与者。门票定价亲民,降低了观赛成本,使得大量非球迷群体也能轻松参与。同时,社交媒体的运用让比赛现场的短视频、照片和UGC内容层出不穷,形成了全民创作的狂欢。
品牌传播者从中可以学到很多。“苏超”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用户可传播、可消费的“梗”,让用户在传播中成为主角。比如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被球迷演绎为“2000年的宿命对决”,这样的文化符号如同种子播撒在赛事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
此外,“苏超”的成功也在于实现了体育与文化的破壁、官方与民间的破壁以及线上与线下的破壁。它将足球竞技转化为城市文化展演平台,让年轻人在竞技中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同时,官方主导赛事框架,民间填充内容血肉,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虚拟世界的地域梗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文旅消费,将竞技与文旅融合场景相结合,形成了全民体育狂欢。
“苏超”的现象级爆火,是一次文化自治的胜利,也是一次传播范式的转场。它告诉我们,当传播的中心不再是品牌而是人,当内容的生产不再是设计而是共创,当参与的门槛降低,我们或许就真的看懂了“苏超”这场球赛给品牌人上的生动一课。让我们一同期待更多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与活力!
中超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