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裁判作假偏向,关键判罚利己,小判罚偏向对方。

  • 时间:2025-07-15 04:44:00|
  • 来源:24直播网

直播吧在7月14日讯中,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赌徒当掮客:判决书里的假球产业链》。这篇文章揭露了足球领域中踢假球的可能性及其隐藏的方式,同时也指出了查处的难度。

在多份关于朱宏兴等人的判决书里,频繁提及了涉案球员操控比赛的巧妙手法。他们利用前锋的消极进攻、守门员假装扑球以及其他球员刻意减少有效进攻等方式,共同制造了比赛的“假象”。一位拥有教练员等级证书,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足球比赛的瞬息万变使得造假行为难以被轻易察觉。比如,后卫球员故意慢半步未卡住位置导致对方进球,这完全可以被解释为对方速度太快,而非故意放水。因此,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很难判断一场比赛是否为假球,除非有明显的球员自摆乌龙等极端行为。

除此之外,查处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办案机关调取球员之间的通信往来。一些球员会使用特殊暗号进行沟通,比如带着绷带进场,拆下即表示要放水。这种暗号只有心领神会的场外人士才能理解。同时,裁判作假同样难以界定。有经验的裁判在接受任务时,会在关键判罚上偏向某队,但在不重要的判罚上又会偏向对方,以此制造比赛的“公正”假象,从而增加了查处的难度。

中国足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塌方式”腐败后,进行了领导班子的改组。为了根治这一问题,足协近一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严格政策。在裁判管理方面,足协收回了职业联赛裁判选派权、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了裁判升降级制度等。对于假球问题,足协则采取了高压整治措施,已有超过40名球员因此被终身禁足。

在2024年底的职业联赛专题新闻通气会上,中国足协副主席杨旭介绍了2025年赛季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除了继续打击“假赌黑”顽疾外,杨旭还强调了要“加大清理欠薪、欠款工作的力度”。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南方周末记者在判决书中发现的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不少足球队员表示自己收钱踢假球,是因为俱乐部持续欠薪而不得已为之。这无疑给足球领域的腐败问题又添上了新的注脚。

为了彻底根除足球领域的腐败问题,中国足协将继续加大整治力度,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清廉的足球环境。这不仅需要足协的努力,也需要所有足球从业者、球迷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实现健康发展。

中超直播